行业资讯
Company News
31年前,岳池灯戏进了中南海
“隔壁子杀鸡又炖髈,对门子正在吃香香。我五脏六腑翻大浪,酣口水流了丈多长……”4月1日,岳池县顾县镇川主庙内正在表演灯戏,表演者独特的方言唱词和滑稽幽默的动作不时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这幕戏名叫《灵牌迷》,讲的是耍二哥耍二嫂夫妻俩好吃懒做、装死人骗取钱财被揭穿的故事。几位年轻演员经过不断的创新,编排的情节更加接近生活,表演更加自然流畅,人物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台下一位老人一边看演出一边点评着。
老人名叫康必健,是岳池县川剧团的退休职工。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学习灯戏艺术,从学员到演员,从台柱子到川剧团团长,经过不懈努力,使岳池灯戏这一植根乡野的民间艺术,傲然怒放于艺术百花园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他也成为岳池灯戏的省级传承人。
4月10日,记者采访了康必健,听他介绍了他学习、表演、传承岳池灯戏的经历和故事。
A
从小耳濡目染
13岁进川剧团与灯戏结缘
岳池县是“中国曲艺之乡”,农家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绚丽多彩,灯戏、木偶戏、皮影戏、被单戏、板凳戏、猴戏、川剧折子戏、端公戏、杂技等深受群众喜欢。康必健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些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青睐岳池灯戏。
“岳池灯戏历史悠久,在农村广为流行。”康必健说,自古以来,乐观向上的岳池人民便有着农忙耕作、农闲唱戏的习俗,他们依陋就简,堂屋、院坝、草坪、河滩等只要有一块能容纳三五个人的活动平地,便可以邀约唱上一出灯戏。
1955年,年仅13岁的康必健考入岳池县川剧团,与灯戏结缘。“岳池灯戏是川剧中尤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是由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艺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康必健无不感慨地说。
相传,灯戏起源于秦汉时期,主要用来祈福、消灾等,后来逐步演变发展成为表现人们喜怒哀乐且具有巴蜀地方特色的早期灯戏。清末民初岳池的“太洪班”“三三剧社”等川剧团体演出的灯戏,便深受群众欢迎。
“进入川剧团后,我一边苦练基本功,一边学习表演技巧。”康必健说,戏曲专业性很强,前期贵在坚持,除了掌握唱、念、做、打、舞等基本功,还得会手、眼、身、法、步等表现手法。为了提高表演水平,1957年,康必健参加了南充地区第二期演员训练班。经过为期一年的系统学习,他的戏曲表演水平和川北灯戏技艺更上了一层楼。
康必健介绍,岳池灯戏属川北灯戏流派,以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为主,戏词多为四句一组,唱多白少,演员唱一句,乐队伴一句,有时加进帮腔,一唱一合,相映成趣。灯戏的唱腔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表演诙谐而富于技巧,引人发笑,因此还被人们称为“喜乐神”。
B
招新人练内功
带领岳池灯戏走进中南海
因为内容积极健康、形式短小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情节幽默讽刺,所以岳池灯戏一直深受群众青睐。如何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岳池灯戏?怎样才能将岳池灯戏搬上更大的舞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岳池县川剧团团长的康必健意识到,只有发展壮大文艺人才队伍、创作更多更好的精品剧目,才能将岳池灯戏传承下去。
1983年,岳池县川剧团在全县范围内选拔招录了30余名学生,开设了戏剧演员训练班,康必健亲自授课,手把手教年轻学员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同时,还组织人员编排了多个灯戏剧目,决心要让岳池灯戏发扬光大,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岳池灯戏。
1986年3月,在康必健的带领下,岳池县川剧团一行53人赴成都、重庆等地,演出了《幺妹嫁给谁》《丈母娘上轿》《称妈》《收姜维》《阳河堂》《大脚夫人》等10多场折子戏或大幕戏,轰动一时,重庆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录音,四川电视台播放了《幺妹嫁给谁》《丈母娘上轿》等灯戏的录像。
1987年10月,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成都举行,岳池川剧团受邀再度到蓉城演出,精彩的表演轰动了全国戏剧界。“那次演出非常成功,好评如潮。”岳池灯戏能频频受邀外出表演,更加坚定了康必健把岳池灯戏发扬光大的决心。
康必健说,以前总认为灯戏表演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难登大雅之堂,事实上则不然,岳池灯戏多是用方言俚语描写劳动人民最熟悉的凡人小事,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唱词让人捧腹,而笑后又能发人深省,让人领会灯戏深刻的内涵。
1988年5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全国戏曲现代研究会邀请,岳池川剧团赴北京,先后在长安、吉祥、中南海等剧场演出岳池灯戏《包公照镜子》《献鸡》《秀才买缸》《幺妹嫁给谁》《搭车》《丈母娘上轿》《办移交》《闹隍会》等剧目共8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国务委员宋平、国防部部长张爱萍、文化部副部长吴雪及戏剧家曹禺等领导和专家及新加坡、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外宾,欣赏了岳池川剧团的精彩表演,为岳池灯戏独特的魅力折服。
岳池灯戏在北京中南海亮相,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等二十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了演出盛况。戏剧家曹禺如此评价:“川北灯戏让我眼界大开,它是从民间发展而来的,有许多高明的处理,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凝聚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优秀传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柏林汉堡大学教授恩特·舒马赫也说:“我正在撰写专著《世界戏剧之林》,一定把岳池灯戏作为很有特色的剧种向全世界推荐。”日本、新加坡驻华大使也热情相邀,希望岳池灯戏到他们国家的舞台上去表演。
C
退而不休
把岳池灯戏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多方力量,挖掘、整理、加工、排练了传统灯戏系列剧目,使灯戏也成为全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康必健说,《嫁妈》《包公照镜子》《丈母娘上轿》《裁师爷》《背新娘》《闹隍会》《灵牌迷》等灯戏剧目已成为该县乃至全市的精品节目,屡演不衰,还多次代表县、市参加省曲艺调演、汇演并获奖,其中,新编传统灯戏《裁师爷》在四川省第十届戏剧小品比赛中荣获演出奖和导演二等奖。
2007年5月,由文化部和四川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岳池川剧团积极组织灯戏剧目代表全市赴蓉参加展示演出,受到中外宾客的喜爱和称赞,《嫁妈》荣获优秀表演奖。
尽管年过七旬的康必健早已退休,但他仍时常参加灯戏艺术探讨和各类演出活动,为岳池灯戏的传承发挥余热。2009年,他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戏(岳池灯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唱了一辈子,演了一辈子,现在演不动了,我要把所有的技艺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加入到传承岳池灯戏的队伍中来。”康必健说,近10年来,岳池县文化馆已接连招收了三批年轻演员,以集体培训和师徒合演相结合的方式发扬、传承岳池灯戏。
“年轻人能力强,学得快,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主动向老师请教,一起琢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目前已熟练掌握了灯戏的表演技巧。”康必健说,经过严格训练和耐心指导,岳池县文化馆涌现出了许亮、罗捷、王玲等一批灯戏“新星”。同时,在岳池农村中,有越来越多的专门唱灯戏的半职业性演出团体,为群众表演灯戏,这无形中也使岳池灯戏得以发扬光大。
“在广安境内,岳池灯戏现有4名市级传承人、两名省级传承人,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在我看来,文化馆所有搞曲艺的都称得上是岳池灯戏的传承人。”康必健说,为更好地传承岳池灯戏,让更多的群众欣赏到这一艺术瑰宝,县文化馆经常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展演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市县“三下乡”活动,轮流到各乡镇表演,为更多的人带去欢乐,也让岳池灯戏在群众中根植得更深、花开得更艳。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794-9889999
公司名称亚星会员登录
 公司地址江西临川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亚星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亚星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794-9889999  公司地址江西临川